西安:打造慢行交通一体化示范路
西安交警支队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将非机动车和行人作为同一类型交通对象,一体化设计等候空间和通行路径。在西华门十字、明光路与凤城五路十字等处关键路口,通过压缩路口范围、施划慢行过街通道、优化信控策略等,全面推广慢行一体化交通组织。针对早晚高峰时段友谊路、长安路、未央路等非机动车通勤干道中重要节点路口释压能力不够,传统的左转二次过街模式通行效率不高等问题,通过新建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和电子指示标志、施划左转一次过街引导标线、调整信控策略等,便利非机动车在路口处通行。
边家村十字是西安市车流量最集中的路口之一,在高峰时段,路口一个信号灯周期通过的非机动车高达200余辆。非机动车停车等待信号灯时严重挤占机动车道,导致路口车辆通过效率低且秩序混乱。为此,西安交警支队对边家村十字进行了慢行交通一体化改造,利用不一样铺装方式区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采用物理隔离设施和标线等方式实现机动车与慢行交通分离,增设非机动车信号灯等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措施。改造后的路口实现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的有效分离,缓解了机非冲突,而且非机动车可以一次左转过街,高峰时段左转平均等待时间缩短约40秒,路口转角处“不再拥挤”。
此外,结合非机动车起步快的特性,西安交警支队在小寨十字等路口设置左转和直行相互独立的非机动车前置等待区域,从空间上拆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不同流向非机动车车流,非机动车可快速优先通行。小寨十字改造后,绿灯相位内机非混行现象明显减少,路口整体通行流畅性显著提升。
在建设“友好路口”的同时,西安交警支队积极打造“品质路段”,强化非机动车通行保障。依托交通大数据,联合本地媒体广泛宣传征集市民意见后,在全市“17横13纵”主干道体系基础上,选定“6横12纵”共40条市政道路,累计96.2公里,打造慢行交通示范路网。按照“应设尽设”的原则在非机动车通行需求较大路段设置机非隔离护栏,实现专道专用。在地块出入口前施划非机动车蓝色引导箭头标线,在隔离护栏端头设置分道指示标志加强通行引导。同时以西安市市政道路微改造系统治理工作为契机,提升改造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确保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全线贯通、连续通达。
为清除占道顽疾,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西安交警支队联合城管等部门开展“清障行动”,严管严治非机动车道占道经营、违法停车等乱象,优化公交、地铁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放区域设置,推动“轨道—公交—慢行”微枢纽建设,在商圈、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周边划设区域新建非机动车停放点,会同共享自行车企业主体,创新“电子围栏”等措施强化非机动车停放管理。
长乐东路城东客运枢纽站与华阳城周边商业、居住、地铁通勤需求叠加,存在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人行道阻断、非机动车道流线不畅等问题,极度影响该节点发挥其交通接驳与疏散功能。西安交警支队通过对城东客运枢纽站与华阳城门前绿化进行工程改造,恢复人行道,迁移现状非机动车道,并增加彩色铺装,明确行人、非机动车通行路权;在区域内增设非机动车停车区,规范非机动车停车秩序;在地铁站口设13处机动车即停即走车位,方便机动车与地铁换乘,实现周边通勤的无缝衔接。通过工程微改造,区域慢行系统更完善,行人、非机动车通行体验大幅度的提高,公共交通接驳设施也更加便捷。
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衔接很重要,更好的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设施,可使公共交通成为人类出行的首选。在近期的改造中,西安交警支队创新性提出了保障公交“优先路权”的理念。在现有公交专用道基础上,实施“公交优先出站”交通组织形式,增设“公交车辆优先出站”交通标志,施划“礼让公交”地面文字,引导社会车辆进入或驶离公交优先出站区域时,礼让公交车,减少公交车行驶堵点。咸宁路改造后,相关线路公交车平均运行时耗缩短15%,准点率提升20%。
西安交警支队还在第八十二中学、小雁塔小学等多所学校门前引入了“阶梯式停止线”,将每条车道的机动车停止线依次往后移,配合采用黄网格、地面“车让人”提示语,提醒过往车辆在停止线前减速停车。后移机动车停止线,扩大了安全视距,增加了驾驶人反应时间,能够有效预防“鬼探头”交通事故发生。截至目前,西安交警支队已对52处无灯控斑马线进行了“阶梯式停止线”改造,改造后人车事故量下降35%。
绿色交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2024年10月18日,西安交警支队举办“古城新韵·慢享出行——探索城市慢行一体化设计新思路”主题沙龙活动,邀请慢行交通领域专家、住建和城管等部门、共享自行车企业代表、学校代表、骑行爱好者等市民代表及媒体记者60余人,搭建“面对面”形式的多元交流平台,为未来西安慢行交通发展凝聚智慧。活动中,专家分享国内外优化慢行交通的经验案例,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踊跃建言献策。下一步,西安交警支队将联合各有关部门,逐步开展“慢行交通一体化”出行环境优化行动,全面推动区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为西安营造更为舒适的绿色出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