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时间: 2025-01-28 19:24:31 | 作者: 产品展示
2024年12月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迅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设计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慢慢地加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明显的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全方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23年11月10日,习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2年10月16日,习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